2025年10月23日,由通州区委宣传部、区人才局主办的城市副中心产业之旅系列活动——运河文创运营与策划沙龙在北京艺术中心举行。应活动协办方北京通州文化旅协会智库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中视六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夏国雄邀请,资深央视媒体人代表,中华文促会培训中心有关专家学者和文创领域企业家代表出席了本次活动。与会代表在调研考察北京艺术中心场馆及文化粮仓会客厅后,围绕中华文促会培训中心主任栗领军建议的“运河文化IP的商业运营”“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产业的创新运营与策划”“如何将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成为文创人才集聚高地”等三个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之后,夏国雄整合AI观点就活动议题与参会专家和文创领域企业家进行了分享,建议运河文创的运河策划要结合受众与营销,强化在地性与目标IP的本体性创作。
夏国雄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一个是运河文创的在地性挖掘与产品创新,要基于运河文化遗产的历史内涵、地域特色和当代价值,开发具有文化辨识度和市场吸引力的文创产品。要聚焦在地文化符号提取、轻量化与实用性结合、跨界融合设计。但也要注意如何做好文化符号的“原真性”与商业化的平衡——避免过度潮玩化导致文化内涵稀释。
第二是运河文创的传播策略与媒介融合,要通过多元传播渠道和技术手段,提升运河文创的公众认知度、情感共鸣与市场触达。要聚焦融媒体立体化传播、场景化体验营销、互动性参与设计,鼓励游客参与内容共创,增强情感连接,考虑如何以文创产品吸引公众参与讲述“运河上的通州故事、通州的运河故事”。但要注意传统媒体深度与新媒体流量的取舍。
第三是运河文创的文旅融合与产业协同,要联动运河沿线文旅资源的联动,推动文创产品与旅游线路、城市品牌、产业生态的一体化发展。要聚焦政策驱动下的资源整合,做好“文化+”产业延伸,探索文化IP与商业品牌的跨界联动模式(如通州现有的大运河、三大建筑、湾里、环球影城、海昌公园等文旅IP),以及地方政府与学术机构协同,推动学术研究转化为文旅、文创产品。
第四是运河文创的学术支撑与理论创新,要通过学术研究厘清运河文化的核心价值,为文创运营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指导。要聚焦多学科交叉研究,从历史、地理、建筑、社会学等多领域解析运河文化
(如漕运文化、水利工程、红学文化,以及当天政府推出的“来通州走一走,全年走大运”的运势文化)。以及“活态遗产”理念实践,文创只有承载“情感记忆”,才能从“静态展示”转向“动态生活融入”[如文创AI];青年学者、运河学子参与,从“数字经济”“生态城镇化”等角度探索运河文化的当代转化。但要注意:学术研究的“高冷”与文创市场的“通俗”适配——如何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大众可感知的产品设计语言。
夏国雄指出,总体来说,文创“在地性”“IP本体化”是核心竞争力,运河文创需深度挖掘地方非遗、生活美学等独特符号,避免同质化。传播需“内容+场景”双驱动,结合综艺、短视频等大众媒介打造文化认知,再通过口袋书(董雁老师的中轴线、阳明心学做的就非常好!)、文创产品实现情感沉淀;文旅融合是必由之路,要联动政府、学术机构、企业资源,推动文创从“产品”升级为“文旅体验链”;学术研究为长期赋能,要多学科交叉解析运河文化价值(历史窗口、生态算法、情感记忆),避免文创沦为表面符号(展陈很美,销售很差);要平衡“文化原真性”与“商业实用性”,轻量化设计(如便携性)和互动参与(如“运河故事”讲述)是破局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