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推广人程序摄影作品捐赠暨《大运河说》公益摄影展开幕
开幕式现场
适值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十周年之际,摄影家程序先生影像作品捐赠仪式暨程序《大运河说》公益摄影展开幕式于2024年6月21日在北京远洋乐堤港举行。此次活动为“致敬中国大运河系列活动”之一,由北京市通州区档案馆、北京市通州区融媒体中心、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大运河传媒共同主办。
活动现场,摄影家程序与北京市通州区档案馆副馆长张钰丛签订捐赠协议,并向档案馆捐赠188幅影像作品及具有百年历史的“铁锚”等运河畔的珍贵老物件。
通州区档案馆副馆长张钰丛为程序颁发捐赠证书
张钰丛表示,程序的作品不仅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其蕴含的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他愿意无偿将作品捐献给档案馆,既体现了个人对运河的真情流露,又为社会留下了珍贵的运河素材。档案馆也将充分利用好这些作品,去讲好“中国故事”和“运河故事”。
北京市通州区融媒体中心主任卫欣致辞
北京市通州区融媒体中心主任卫欣认为,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年以来,运河两岸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城市副中心到如今也已经建设8年。以程序为代表的摄影家们用镜头记录,为运河和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变化留下了最好的影像。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既是阶段性的总结,又是新的起点,期待更多人参与进来共同见证运河和城市副中心的蝶变。
摄影家程序向嘉宾介绍《大运河说》公益摄影展
本次程序《大运河说》公益摄影展包括“时代说”“百姓说”“时间说”三个单元,通过展现百姓与新时代运河相依存的密切关系,将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和大运河结合起来加以艺术呈现,丰富了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又更新着人们对大运河的想象空间。
程序作品:中国大运河北京城市副中心段
程序与通州文旅协会首席专家夏国雄(右)、秘书长杜山川(左)合影
据了解,程序出生于运河之都淮安,他说,运河于他就是一个天然的存在,就像婴儿一睁开眼睛看世界就认识了父母家人一样,程序一出生就见运河水日夜奔流;程序的家庭也因运河而戴上了光环,他的父亲青年时代就曾因治理大运河工作突出而受到中央表彰,一时闻名遐迩。这些都在小小的程序心中埋下了种子。程序长大后离开家乡,一番辗转,又来到北京通州的大运河,而且在这里一待就是二十多年。从2003年起,摄影家程序行程21万公里跨越中国8省份35城市,完成运河沿线城市生态和人文创作,最终为世人呈现出带有史诗气质的运河系列影像作品。程序这样评价自己:“其实我就是一个当代运河生活图景的见证者和记录者。”程序还亲自策划大运河公益摄影展20余场,向博物馆、艺术馆、档案馆累计捐赠作品300余幅,被业内誉为“运河之子”,并被北京通州文化旅游协会授予“大运河文化推广人”。
据有关媒体介绍,程序还坚持用镜头讴歌时代,用影像传递真情,其作品体现了中国精神和时代特色,弘扬了社会主旋律,传递了社会正能量。他创作不辍,先后有200多幅作品在国际、国内摄影比赛中获奖或展出,被新华网、中国网、《中国摄影报》《中国社会报》《大众摄影》《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专访报道。在大灾大难面前,程序勇敢忘我,深入一线,用手中的相机记录抗震救灾现场,传递抗灾精神,曾赴汶川灾区12次,多次赴玉树、雅安、鲁甸等灾区,累计募集救灾物资50余万元,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2008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2010抗灾救灾优秀摄影家”等光荣称号,被北京市授予“北京市职工艺术家”称号,被多家媒体誉为“公益摄影家”。并在由国际影艺联盟、达盖尔基金会发起并主办的“2021达盖尔国际摄影节”活动中,喜获“达盖尔摄影金像奖”、“全球华人十杰——新闻纪实类十杰”两项殊荣。
(夏至)